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为主线,让学生充分掌握思想道德和法治的基本知识,通过讲授与学习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课程目标2: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加强自我修养,坚定政治信念,提升人生境界,培养法治思维与法治素养,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一: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一)主要内容
1.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2)新时代是我们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
(3)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新时代大学生是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青年大学生要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重要课程。
(二)基本要求
掌握:把握本课程的特点,掌握学习本课程的有效方法,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明确时代新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如何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了解: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发展的新方位和自我的时代际遇与机缘。
教学内容二: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一)主要内容
1.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内涵与关联。
(3)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2.正确的人生观
(1)高尚的人生追求。确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
(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3)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正确评价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3.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1)辩证对待人生矛盾。正确看待得与失;正确看待苦与乐;正确看待顺与逆;正确看待生与死;正确看待荣与辱。
(2)反对错误人生观。反对拜金主义;反对享乐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3)成就出彩人生。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
(二)基本要求
掌握:人生观的基本内涵以及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明确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涵义与内在关联,确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了解:辩证对待人生矛盾,认清错误人生观的内容及其表现,自觉抵制错误观念,努力提升人生境界。
教学内容三: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一)主要内容
1.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1)理想信念的内涵与特征;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
(2)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催生前进动力,提供精神支柱,提高精神境界;
2.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1)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3)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3.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1)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汇聚和升华。
(3)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敢于担当,知行合一。
(二)基本要求
掌握:理想信念和共同理想的含义与特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
理解: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代特征及其历史过程。
教学内容四: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一)主要内容
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1)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为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也表现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品格养成的重视。
(2)中国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对中国精神的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1)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2)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要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3)历史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要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4)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要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自觉维护国家安全,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3.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1)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显著特征,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2)改革开放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3)做改革创新生力军,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二)基本要求
掌握: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之中形成,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对中国精神的系统阐释。
理解: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了解:民族精神是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了解中国精神的历史积淀及其表现。
教学内容五: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一)主要内容
1.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是推进社会团结奋进的“最大公约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1)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吸收借鉴了一切人类优秀文化的先进价值,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
(2)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真实可信的,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3.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大学时期是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二)基本要求
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坚定价值观自信的方法途径。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现实基础、强大的道义力量为我们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了解: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依据与现实实践依据。
教学内容六: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一)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功能与作用;社会主义道德是崭新类型的道德。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3)集体主义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2.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1)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中国革命道德的基本内容;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3)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3.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1)遵守社会公德;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2)恪守职业道德;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3)弘扬家庭美德;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4)锤炼个人品德;涵养高尚道德品格;道德修养重在践行;积极引领社会风尚。
(二)基本要求
掌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了解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等基本内容。
理解: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内容;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恋爱观、婚姻观及公德意识的养成。
了解:在辨识多种道德理论学说的基础上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理论,了解道德的变化与发展。
教学内容七: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一)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1)法律的含义;法律的历史发展。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
2.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1)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
(3)建设法治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维护宪法权威
(1)我国宪法的形成;我国现行宪法的修改。
(2)我国宪法的地位;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3)加强宪法实施;完善宪法监督。
4.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1)法治思维及其内涵;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2)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依法行使法律权利;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3)尊重法律权威,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用法能力,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二)基本要求
掌握:法律的概念,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法律权利与义务之间的辩证关系。
了解:法律的历史发展,不同社会历史形态中法律的样态与特征。
四、课程学时分配
五、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
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安排在课堂中进行,依据课程的重点内容与难点问题,特别是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等核心议题,通过课堂演说展示、分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学生表现计入平时成绩。
六、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
课堂以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法治等为主体内容,采取多元的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关切与学习基础,将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分组展示、课后答疑等有机结合,采取讲解、讨论、比较、精读、分析、点评等多种方法,在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紧密结合,以增强课堂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思想道德与法治》,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ISBN:9787040566215
2.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ISBN:978701010686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一卷,习近平,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ISBN:978711911393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习近平,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ISBN:9787119111629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习近平,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ISBN:9787119124100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本课程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比例30%,其中包括课堂考勤、平时作业、课堂展示、课堂讨论等环节;期末成绩比例70%,采用闭卷形式,由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多种形式构成,覆盖90%以上课程目标。
九、大纲制(修)订说明
无
大纲执笔人:陆宽宽
大纲审核人:李亚宁
开课系主任:王润稼
开课学院教学副院长:王润稼
制(修)订日期:2022年4月